急诊“分级”提升 “生命通路”值得遵从

  刘效仁

  为了将有限的分级急救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,北京将提高急诊的急诊“准入门槛”。5月1日起,提升通路设有急诊的生命20家北京市属医院将启动“急诊分级”就诊工作。就诊前先分级,值得遵改变以往“先来后到”的分级就诊顺序,按照病情的急诊严重程度,分级候诊。提升通路特别是生命将由“人”+“仪器”双重合作保证分级的科学公正性,最大可能保证危急病人到了医院第一时间获得救治。值得遵委实值得公众理解和认同,分级尤其值得患者尊重和服从。急诊

  电视剧《急诊科医生》,提升通路曾给我留下深刻的生命印象。那些医生们,值得遵总是在与死神赛跑。他们敬业担当,慧眼技能以及不丢弃不放弃的不懈追求,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。但也看到,急诊资源显得十分短缺。

  其实,病情轻重缓急有着较大区别。早在2011年卫生部就在《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(征求意见稿)》中将其分为“濒危、危重、急症和非急症”四个等级。如心跳呼吸骤停、休克、明确的心肌梗死等病情濒危、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,需即刻进入复苏室或抢救室进行抢救的为第1等级。2级患者则为严重呼吸困难、昏睡、急性脑卒中等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、存在生命危险者,10分钟内进入抢救室进行救治。

  事实上,心脏骤停患者最佳救助时间,堪称“黄金8分钟”。据介绍心肺复苏术的成功几率随着时间流逝而降低:1分钟内,成功率在90%以上;8分钟内为20%左右;10分钟后几乎为零。将急诊患者“分级”诊治,其目的正在于让最需要救治的患者,在第一时间得到抢救复苏。这自然是对公民生命健康权利最好的保障和尊重。

  当下问题是,一方面急救资源稀缺,基础建设似乎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。另一方面,急救资源被占用成了惯常现象。门诊挂不上号,去急诊看;不知道看哪个科,去急诊;白天没时间看病,晚上去急诊看……大量的非急诊患者拥入,不仅造成就医人数攀升、环境拥挤,且严重影响了真正需要急救人员的救治。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以前即有30%左右的非急症患者,如同高速路上的应急车道,被抢时间的私家车占用过多,这条生命之路则可能被堵死。

  “急诊分级”就诊,自然并非是对其他患者权利的漠视。可以相信,通过专业人员及先进医疗设备的预检,可以使“分级”实现最大程度的科学和公开;对3、4级患者定期巡视,亦可对其病情及潜在的危险进行动态评估,以便根据新的病情再次分级,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。

  为了让急诊“分级”制度落地生根,为公众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,医院首当强化“分级”的科学及公正性。增加投入,应用最先进的检测仪器,对患者心率、血压、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数据进行采集和评估。同时将富有经验的骨干力量充实急诊一线,充分发挥专家人员的智慧,以提高分级的可靠性。

  作为患者及亲属亦当尊重院方的分级诊断,以利于就诊的秩序和效能。职能部门应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科普,让更多公众了解和接纳分级就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,求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。当事人亦应改变“先来后到”的思维定势,学会把急诊资源留给真正有需要的急症患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