湾韵|家园(2024年6月16日)

诗意鸡山村

□步缘

今年初夏,湾韵一位文友提议,家园趁绚烂的年月夏日时光,不如几位好友齐聚鸡山村,湾韵感受浪漫城市城与村的家园浓郁气息。我听闻后,年月兴趣盎然,湾韵于是家园,在一个周六下午,年月与几位文友如约抵达。湾韵大家以文学之名相聚于此,家园不仅仅是年月对生活的简单点缀,更是湾韵一次对焦躁心情的理性治愈。

在武侯庙前,家园王兄将车停妥。年月这座建筑庄重典雅,古韵十足,门前的古树则以它繁茂的枝叶和挺拔的身姿,见证了岁月的沧桑。虽是枝叶中没有繁花,但却让我想到白居易的《大林寺桃花》: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”莫名唤起我对春天的怀念,让我在不经意间领略了大自然生命力的延续。

鸡山村是有故事的村落。村子位于唐家湾情侣路旁,大门朝东,跨过情侣路便能在大片沙滩上裸脚奔跑。这里依山傍海,静谧的河流如流动的画卷,在宁静中默默流淌。仅村名就有特殊的故事。据说,鸡山村名出自明代嘉靖二十七年(1548)修成的嘉靖《香山县志》卷一《风土志·坊都》。我也听老村民说,因两座山峰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鸡,而远观如雄鸡低头进入小村庄,因而得名“鸡山村”。

鸡山村的自然景观东西向展开,山势稳重,海景灵动,绿意盎然与蔚蓝海洋交相辉映,展现出一种宜人的自然色彩搭配。走在村中,唐公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也是社区活动的中心。据说每逢中秋节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鸡山牛歌”的歌声就会在村内回荡,节日气氛浓郁。漫步村落,细节之处可见精心绘制的画作,感受到历史的沉淀给人以治愈的力量。鸡山村的魅力不在于刻意为游客打造的美景,而在于居民们平凡生活的真实与随性。所以有人说,到鸡山村喝一碗豆浆,吃一些茶果,也是美美的享受。

有河的村落是幸福的。石桥下流水潺潺,站在村口远眺,河水平缓,让人想起《长歌行》中“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?”的诗句。此刻,我不禁想起平日与同龄人闲谈,常感时光易逝、生活挑战重重。从学生到职场,时光如百川入海,瞬间而逝,却留下了诸多人生难题。如今,步入中年,更觉“人生短促、光阴易逝”。我们时常送别退休的同事,未料转瞬,轮到自己也将成为被送别的一员。“人生不过如此”成了人们的感慨。正如古语所云:“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也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也。”

而在村中漫步河畔碧道,清风徐来,绿草如茵,心里舒畅极了。“真是个休闲的好地方。”朋友情不自禁地说。是的,终日为工作奔忙,难得浮生片刻闲。沉浸村落的静谧氛围中,有朋友又折回村口,观看村口那副对联。在村口远眺便是港珠澳大桥,而此处拥有山峦、小河……此时的我,内心涌现出了徐志摩《再别康桥》诗句中的情感。我猛然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深情,那不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,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“在康河的柔波里,我甘心做一条水草。”呵,我的确愿意融入到这片土地,融入到这美好的生活中,成为其中的一员。

踏入鸡山社区广场,我不禁被其临河而建的宽广与气派所吸引,附近即是充满生活气息的鸡山市场。四周遍布着风格独特的小洋楼,见证了历史的变迁。此地更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的家乡,让人不禁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敬意。继续前行,便抵达美食街。档口多为当地小吃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店,这一路漫步,仿佛穿越时光,一旁的小河只是悄然流淌。我们的脚步慢了下来,想要更深入地体验村民的日常生活。夜幕降临,村民们到河边享受晚风,交谈声此起彼伏。我们又不觉间漫步到小河边,一下子便融入乘凉的人群中。此时,一友人情不自禁地哼起歌。我们静静听着,静静看着。鸡山村藏匿于繁华都市中的宁静角落,如同柔和的画卷缓缓展开,每一处风景都洋溢着诗意,每一片叶子都低语着故事。真可谓“宁静而祥和,处处风景处处诗。”我想,这样的城市村落包容性是如此广阔,如同一位宽厚的智者,接纳着每一个渴望宁静与安宁的灵魂。每个人若愿意抽些时间,便可成为村民,在此享受城市和村落的双重气息,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诗意。

钟凡    手绘

蒲扇摇曳旧时光

□杨靖

小时候的夏日午后,阳光灼热,坐在堂屋都能看到院坝上空升腾起的鼓鼓热浪。那时,老屋是没有空调的,就连风扇也是稀罕物。不过不用担心,农家人有的是办法。只需一把普普通通的蒲扇,就足以慰藉整个盛夏。

蒲扇,制作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。取材自山里的棕榈叶,经过简单的晾晒、裁剪,就变成了一件看似寻常却实用的纳凉神器。其色淡黄,与秋后凋零的竹叶一般颜色,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植物清香。其形椭圆,似阿婆床前那面铜镜般大小。为了美观耐用,阿婆会用旧年收集起来的破床单布料缝一个边,淡黄素雅的本体瞬间多了一圈花花绿绿的碎花点缀。拿在手里,质地轻盈,大人小孩儿都能使用。

有风它不动,无风就生风。每当夏日来临,阿婆总会不厌其烦地从里屋的柜子里翻找出去年妥善保管的蒲扇,轻轻拍打去尘。有时候,为了增强凉爽的效果,还会往盛满井水的盆里滴几滴风油精,再用浸润过井水的抹布在蒲扇表面擦拭一番。然后,在酷热难耐的夏日,悠闲自在地摇起蒲扇,带来一缕缕清凉的风。

我的阿婆,别看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老太太,可是一位使用蒲扇的高手。她总能巧妙地调整扇动的力度和角度,使得风恰到好处地拂过脸庞,既不过分猛烈,把头发吹得凌乱,把眼睛吹得睁不开,也不至于毫无感觉。蒲扇在她手上,就像一件催眠神器,在无数个烦闷的夏日午后将我哄睡。在她的扇动下,炎热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忍受,像一瞬间进入了屋后那片茂密的竹林,平添了几分惬意与宁静。

蒲扇还带来了许多温馨的时光。每当傍晚时分,邻居们便会纷纷搬出竹椅、木凳,聚集在院坝里。有的在吃晚饭,有的在倒腾农具,有的在呷两嘴自家酿的枣子酒,有的在吧唧戒了一辈子也没戒掉的叶子烟……在这般场合,大人们一边手持蒲扇,一边闲话家常。从东家说到西家,从沟上聊到沟下,从庄稼收成讲到母猪下崽,从村庄万物一直把话题延伸到镇外的远方。

远方有什么?我不知道。我只知道杨二舅总有说不完的话,话里全都是关于远方的新鲜玩意儿和惊奇发现。聊得起劲儿了,会爆发出阵阵此起彼伏的笑声,把落日吓得钻进了山的背后,把歇息的斑鸠惊得扑棱着翅膀飞出了巢穴,就连向来沉稳蹲守墙角的黄毛狗儿,也噌地站起身来,朝着院坝外吠叫两嗓子。

这时,晚归的大伯刚好停下自行车,后座竹筐里正装着一个大西瓜。孩子们看见后可高兴了,一窝蜂地扑到大伯身上,一口一句“大伯、大伯”地叫着。这时,阿婆赶紧挥舞起手中的蒲扇,叫大伯赶紧去厨房拿菜刀分西瓜。然后,你一口、我一口地吃起来。甘甜的滋味沁入心脾,好似那蒲扇送来的一缕清凉。

大伙儿聊着笑着,话题变了又变,唯独蒲扇不离手。随着夜色加深,蒲扇扇走了暑热,又开始驱赶起蚊虫。在这样的夏夜里,阿婆还教会了如何用蒲扇捕捉夜游的萤火虫。方法很简单,只需要握紧蒲扇,蹑手蹑脚地靠拢,然后,再轻轻地一挥一合,就能获得一份简单纯粹的快乐。

随着时代的变迁,空调、电风扇逐渐走进千家万户,蒲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。然而,蒲扇所代表的那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,以及那份对自然的亲近与依赖,却始终让人怀念。在某些特定的时刻,比如停电的夏夜,或是回到乡下的老屋,家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地寻找那熟悉的手感。因为蒲扇带给我们的,不仅仅是一缕凉爽,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,和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。

六月的琴键

□庞步高

六月的雨,打湿故乡的桃花河

金色的麦浪翻滚

追赶一路奔跑的河流

河岸上的风,飞翔的鸟鸣

以及坠入池塘的雨

也都染上了青绿色

蹲在荷叶上的青蛙

聒噪着厚重的喉音

将一滴露珠收入眸中

微雨纷飞中

荷花洗净铅华

亭亭玉立地泛着幽香

树杈上的鸟巢与吃草的牛

在静寂的雨中

保持各自的梦想

六月的雨

用湿漉漉的手指

按响夏天欢乐的琴键

父亲的犁耙

□ 杨彩霞

几只归鸟

掠过收割后的稻田

父亲卸下犁耙

犁铧的光刺向黄昏

佝偻的腰身

把碎了一地的夕阳

捡进箩筐

摇摇摆摆的牛尾巴

牵着瘦弱的影子

走进炊烟深处

多年以后

蒙着蜘蛛网的犁耙

挂上了柴房的土墙

淡淡的稻花香飘过田垄

父亲的腰

已与弯曲的犁辕保持一个弧度

儿时的牛哞

锈蚀在犁铧的记忆中

淇澳岛白石街即感

□ 耿彦庆

一头伸向无垠的大海

一头深扎浓绿的村庄

白石街错落的新屋舍

零星有几处古旧老房

像时尚者佩戴稀世珍宝

胜过那周身全新的炫耀

像重启陈酿发散出醇香

把岁月的经典故事吟唱

不禁一遍遍把你凝视

心灵一次次伴你徜徉

留住经风历雨的年轮

又把未来热切地向往

父亲的剪报

□ 尚庆海

父亲爱看报,我每年都会给父亲订阅几份报纸,父亲看到发表有我的文章的报纸,都会爱不释手。随着我发表文章越来越多,父亲为了便于保存,就制作了一本剪报,空白处还配有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。

每次家里来客人,父亲都会拿出他精心制作的剪报本让客人翻阅,骄傲地告诉客人,这里面的文章全是他的儿子写的。母亲那次笑呵呵地对我说:“你爸生怕别人不知道你会写文章。”

那次,我去看望父母,对父亲说:“爸,让我也翻翻您的剪报呗。”父亲一听,戏谑着说:“一准是你妈又在背后说我的坏话了!”我翻看着父亲制作的工整又美观的剪报,心里充满了感动。

吃过午饭,母亲悄悄对我说:“你想不想看你爸表演节目?”我听了母亲的话,有些惊讶,父亲啥时候会表演节目了?母亲说:“你别说话,看我的。”母亲说完,身子往沙发上一歪,有气无力地对父亲说:“她爸,我咋浑身不舒坦呢?”父亲赶紧过来,摸摸母亲的额头,说:“不发烧,我给你读咱儿子的大作,你听了,保准浑身有劲。”说着,父亲翻开剪报,就朗读了起来。

父亲早年做过代课老师,朗读文章对他来说不是难事,但我还真不知道父亲朗读我的文章的时候,是那么富有感情,充满激情。父亲朗读得十分投入,母亲私底下对我使眼色,我捂住嘴巴偷偷地乐。

父亲朗读了一篇文章之后,骄傲地对我说:“你问问你妈妈,是不是全身舒坦了?”母亲蛮配合,呼声坐起来,满脸笑容说:“你爸开始跟我说读你的文章能治病,我还不信,后来我一不舒服,你爸就给我读你的文章,还真管用。”

母亲告诉我,父亲没事就翻阅他的剪报,有时候看到母亲不高兴,就给母亲朗读一篇,看到母亲高兴,也给母亲朗读一篇,慢慢朗读上瘾了,每天晚上睡觉前,都要朗读一篇文章。

一日,父亲洗澡不小心摔倒了,导致腰椎轻微骨折,在医院做完手术后,正躺在床上休息,听到大嫂打电话说要来医院看他,父亲赶紧叮嘱大嫂一定要记得把他的剪报捎来。

下午,大嫂捎来了剪报,父亲迫不及待地要看,我说:“爸,让我给您朗读吧。”我选了一篇写父母的文章,轻轻朗读起来,父亲闭着眼睛,面露微笑,听得很安详,渐渐睡去。我读着读着,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。

一本剪报里,承载了父亲太多的关爱和怜惜。我不能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,父亲就把我点点滴滴的思与想融汇在一起,用他厚重、笨拙、独一无二的爱一遍遍梳理,直至那些粗浅的文字在他仁慈柔软的心里开出花,聚成溪,折射出温暖的光。